当前位置 首页->科技->水产养殖->酵母培养物对团头鲂生长的影响
酵母培养物对团头鲂生长的影响
李高锋 叶元土 林炳贤 张 俊 甄玉国
摘 要 试验以我国特有的淡水名优经济鱼类团头鲂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酵母培养物在团头鲂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以及对生长、饲料效率、部分生理指标、肠道绒毛和抗病力的影响,连续使用与间断使用对团头鲂以上各项指标有无明显影响。试验通过不同剂量梯度(0、500、1 000、1 500、2 000、2 500 mg/kg)的酵母培养物连续投喂组和两个间断投喂组(1 000、2 000 mg/kg)的饲料对团头鲂进行投喂,试验选用初重为9 g左右的团头鲂,随机分为8组,以0 mg/kg的投喂组为对照组,进行了为期130 d的正式养殖试验。对前100 d的生长结果进行了统计取样,结果表明,连续投喂2 000 mg/kg组的特定生长率(SGR)最高,比对照组高11.64%,且连续投喂组SGR均显著高于对应的间断投喂组(P<0.05);饲料系数(FCR)是连续投喂2 000 mg/kg组最低,比对照组低14.13%,且连续投喂组FCR均低于对应的间断投喂组;蛋白质效率(PER)以连续投喂2 000 mg/kg组最高,比对照组高13.44%,且连续投喂组PER均高于对应的间断投喂组(P<0.05);各组肥满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内脏指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鱼体可食部分明显增加(P<0.05);各组鱼肌肉、肝胰脏、全鱼中的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连续投喂组均高于对应间断投喂组,连续投喂2 000 mg/kg组肌肉中蛋白含量最高,比对照组高6.3%。
关键词 酵母培养物;团头鲂;生长
中图分类号 Q939.9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及分组
团头鲂为当年池塘养殖鱼种,试验鱼初重为(9.20±0.2) g,体质健壮。按体重接近的原则随机分为8组,即0、500、1 000、1 500、2 000、2 500 mg/kg的剂量梯度投喂组,1 000、2 000 mg/kg两个间断投喂组。每组均设3个平行,共24个养殖桶,每桶放鱼15尾。
1.2 酵母培养物
酵母培养物由达农威生物发酵工程技术(深圳)有限公司提供,有效成分是酵母细胞外代谢产物。
1.3 试验饲料
使用生产实用饲料原料组成试验配方,粗蛋白质含量均约为28%(见表1)。主要原料为进口鱼粉、豆粕、棉粕、菜粕、麦麸、面粉、混合油(豆油与菜油比为1:1)、预混料等。饲料原料经粉碎过40目筛,混合均匀后用小型颗粒饲料机加工成直径1.5 mm的颗粒饲料备用,饲料加工过程中温度保持在65 ℃~70 ℃,持续时间约1 min。
酵母培养物在配方中增加时,相应减少面粉的用量,以保持配方总量的平衡。每个养殖桶与试验饲料的对应采用随机方法,以避免养殖桶位置不同带来的养殖效果的差异。
1.4 饲料投喂情况
试验期间每天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0%~3.0%,分3次投喂(8:00、12:30、17:00),根据摄食情况适当调整。
间断组投喂具体操作方法为:投喂对照组饲料4周后,分别投喂含酵母培养物1 000、2 000 mg/kg试验饲料4周;之后又投喂对照组饲料4周,再分别投喂含酵母培养物1 000、2 000 mg/kg试验饲料4周;如此反复,直到试验结束。
1.5 饲养管理
养殖试验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每个圆形养殖桶的容积为0.33 m3,以曝气的自来水为水源,每天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3,以减少残余饲料与粪便对水体的污染,养殖水经过滤、沉淀后流回蓄水池,经过增氧由水泵抽回各养殖桶。在试验的后期(10月以后到试验结束)由于气温下降,采用电加热的方法控制水温,水温控制在24~26 ℃。具体方法是用潜水式加热棒在水处理池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进入各养殖桶,各养殖桶流出的水再汇集到水处理池进行过滤、加氧和加热,如此反复循环。整个饲养期间的水质条件为:水温(26.5±3.0) ℃,DO>6.0 mg/l,pH值(7.2±0.2),NH4+-N(0.25±0.05) mg/l,NO2--N(0.04±0.01) mg/l,硫化物<0.05 mg/l。试验鱼经过食盐水浴消毒,暂养一周后开始正式试验。

1.6 取样与测定方法
饲养试验结束后,停食24 h后测定每桶鱼的总体重和尾数,计算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随机抽取8尾鱼测量体长、体高与体重,计算体长/体高、肥满度,并解剖取内脏团称重,计算内脏指数;同时取肌肉和肝胰脏测定粗蛋白;另外每缸随机取3尾测定全鱼粗蛋白含量。
特定生长率(%/d)=100×(Ln末均重-Ln初均重)/饲养天数;
饲料系数(FCR)=每缸投喂饲料总量/每缸鱼体总增重量;
蛋白质效率(PER)=每缸鱼体增重量/每缸饲料蛋白摄入量;
体长/体高=鱼体长度/鱼体高度;
肥满度(%)=体重(g)/[体长(cm)]3×100;
内脏指数(%)=内脏重/体重×100。
饲料、原料水分采用80 ℃恒温干燥失重法测定;灰分采用马福炉灰化法测定;粗蛋白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
1.7 数据处理
试验结果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用Duncan's法多重比较分析试验结果的差异显著性,显著水平为0.05。
2 试验结果
在本试验中,统计了8月19日至11月30日共100 d内3次取样的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以及12月30日养殖试验正式结束时(130 d)形体指标和体成分。
2.1 特定生长率(见表2、表3、表4)
①在各组中,以连续投喂2 000 mg/kg组团头鲂的特定生长率最大,且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各投喂组的生长速度均出现下降的趋势,经过统计分析,100 d与43 d时相比较,各组生长速度下降17.4%~32.2%,除1 000 mg/kg组外,其余各组之间的下降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②比较1 000、2000 mg/kg组的连续投喂和间断投喂团头鲂特定生长率的结果表明,43 d时连续投喂1 000、2 000 mg/kg组显著高于间断投喂组(P<0.05);72和100 d时连续投喂2 000 mg/kg组显著高于间断投喂(P<0.05)。
2.2 饲料系数(见表2、表3、表4)



统计分析了100 d各试验组的饲料系数,可以得到以下结果:①连续投喂组2 000 mg/kg的饲料系数为最低,比对照组低14.13%,在其它两个时间段分别低于对照组9.87%、6.17%,其他部分组高于对照组;②随着养殖时期的延长,各组的饲料系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③间断投喂组的饲料系数高于连续投喂组。
2.3 蛋白质效率(见表5)

①以饲养100 d连续投喂2 000 mg/kg组的蛋白质效率为最高,比对照组高13.44%,在其它两个时间段也分别高于对照组11.52%、6.6%;②随着养殖时期的延长,各组的蛋白质效率均呈现下降趋势。③连续投喂组蛋白质效率高于间断投喂。
2.4 形体指标(见表6)

于饲养130 d试验结束时测定各组团头鲂主要形体指标,结果见表6,从表6可以看出:连续投喂2 000 mg/kg组的肥满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内脏指数则比对照组低,鱼体可食部分增加;其他各试验组肥满度、内脏指数均比对照组有不同程度下降;各组体长与体高比均大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
2.5 体成分(见表7)

从表7中可以看出,肌肉、肝胰脏、全鱼中的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肌肉中以连续投喂2 000 mg/kg组的最高,比对照组高6.3%,这说明酵母培养物能较好地提高鱼体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
3 讨论
酵母培养物主要通过酵母代谢物发挥作用,它包括变性的培养基(含肽、寡糖等) 、酵母细胞本身和细胞外代谢物(含营养代谢物、增味物质和芳香物质等),特别是其代谢物由于能为消化道微生物提供丰富的营养,故对水产动物的生长与健康更重要,由于水生动物的生存状况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并且受到环境应激因素的影响也更多,因此对肠道内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和能力以及菌系之间的代谢平衡和生态环境的调控也有更高的要求。酵母培养物在水生动物上的应用表现出较陆生动物更为显著的效果可能与此有关。
3.1 酵母培养物对团头鲂生长效果的影响
3.1.1 酵母培养物添加量与团头鲂生长速度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鲤科鱼类对饲料的利用率较低。酵母培养物有提高饲料利用率的作用,在鲤科(无胃)鱼类上应当比在其它有胃鱼类上更大一些。根据国内外有关在畜禽生产上应用达农威益康XP的效果报道来看,该产品通过向动物体内的微生物菌群提供营养底物来加速微生物细菌的新陈代谢和刺激它们的活性,特别是对纤维消化菌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国外亦有益康XP在鳗鱼和鲶鱼等鱼种上成功应用的报道,但就国内来讲,这一方面的应用还有待做进一步的研究。
在本次试验中,也出现类似的结果:在100 d的养殖时间中,团头鲂的生长速度并不与饲料中酵母培养物添加量成正比例关系,适宜剂量2 000 mg/kg连续投喂组的生长速度则明显比对照组高,且较为稳定,这与我们以前对斑点叉尾■、中华绒螯蟹的研究情况类似,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1.2 连续投喂组团头鲂生长速度优于间断投喂组
比较1 000、2 000 mg/kg组的连续投喂和间断投喂组的结果表明,1 000、2 000 mg/kg组的连续投喂组团头鲂的生长速度均高于间断投喂组。
如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连续投喂2 000 mg/kg组团头鲂的生长速度始终高于对照组9.66%~12.95%,连续投喂1 000 mg/kg组的结果只是在养殖43 d时高于对照组7.28%,之后的结果均低于对照组。而对于间断投喂组的结果,1 000、2 000 mg/kg组在不同时期的结果均低于对照组。
上述结果表明,饲料中酵母培养物的连续投喂并未影响到团头鲂的生长速度,而以4周为一个周期的间断投喂含有和不含有酵母培养物的饲料,对团头鲂的生长速度是不利的,在实际生产中应该采用连续使用酵母培养物,而不宜采用间断使用的方式。
3.1.3 随着养殖时期的延长,团头鲂的生长速度逐渐下降
在养殖43、72、100 d时各试验组的生长速度均下降,经过统计分析,100 d与43 d相比较,各组生长速度下降17.4%~32.2%,除连续投喂1 000 mg/kg组外,其余各组之间的下降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随着养殖时期的延长,团头鲂的生长速度下降主要是养殖水温和季节变化的结果。本试验的养殖试验时间从2007年的8月19日正式开始,到12月结束全部养殖试验,气温和水温均是逐渐下降的,到10月中旬后采用对水体加温的方式保持水温在24 ℃左右,这对团头鲂的生长速度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试验主要是比较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与不添加酵母培养物的养殖效果,属于相对比较,这种水温、季节的变化对这种相对比较的影响对试验组、对照组是均衡的,而对分析饲料中酵母培养物的养殖效果影响不大。
3.2 酵母培养物对团头鲂饲料效率的影响
① 各组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的变化与生长速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对照组比较,也是以连续投喂2 000 mg/kg组的效果最好,其试验结束时特定生长率比对照组高11.64%,饲料系数平均比对照组低14.13%,蛋白质效率平均比对照组高13.44%,并且肌肉中蛋白含量比对照组高6.3%。但变化趋势并不与饲料中酵母培养物的添加量成反比或正比关系,而是呈现一个最佳适宜值,这与以前的结果类似。
② 连续投喂组饲料系数均低于间断投喂组的,蛋白质效率均高于间断投喂组。这与团头鲂生长速度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间断投喂含酵母培养物的饲料在团头鲂实际养殖过程中是不宜采用的。
③ 随着养殖时期的延长,各组的饲料系数增加,蛋白质效率呈现下降趋势这与本试验的养殖季节、水温变化有较大的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饲料中酵母培养物的养殖效果影响不大。
(编辑:沈桂宇,)
李高锋,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215123,苏州。
叶元土(通讯作者)、张俊,单位及通讯地址同第一作者。
林炳贤,广州市澳洋实业有限公司。
甄玉国,达农威生物发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收稿日期:2009-09-21
[1]
相关信息
饲料杂志英文版
版权所有:2008(C)饲料工业杂志社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金沙江街16号6门 电话:024-86394669 传真:024-86276127
Copyright@2008 3dfeed.cn All Rights Reserved Web Production
刘宇新 沈阳职业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