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自峰
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已经初步认识到酶制剂在饲料中添加的好处,从80年代开始在饲料工业中应用酶制剂,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叶,酶制剂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但生产实践中,酶制剂的使用尚存在许多问题。
1 如何判断酶制剂的质量
当前,我国使用的酶制剂品牌很多。国外进口的有十几个,国内也有几十家,这些不同品牌的酶制剂外观不同,生产工艺不同,添加量和价格的差别也很大。如何判断酶制剂质量是用户面临的问题之一。判断酶制剂质量好坏有两种方法:①对酶活指标进行检测。企业中如果有检测条件,检测几项重点指标就可以初步判断酶制剂的质量;如果没有检测条件,使用量又比较大的企业也可以委托有条件的单位检测,这样至少可以避免使用劣质的酶制剂。②实际试用,即根据酶制剂生产企业提供的方法进行试用,根据结果进行判断,这个方法更接近实用;但组织试验工作量大,试验要求高,且时间长。这两个办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费用,所以一般使用一种酶制剂并认为有效时,不要轻易更换其它品牌。当前,养殖企业正在呼吁饲料主管部门尽快制定酶制剂的检测标准,并开展对酶制剂质量的检测工作,如果主管部门能组织检测并公布检测结果,会对企业判断酶制剂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2 酶制剂成本应纳入配方成本计算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植酸酶,可以降解植酸盐,释放出可被饲养动物利用的磷元素、钙元素、能量和蛋白质等。释放的磷元素、钙元素和其它营养成分的数量在推荐水平上呈线性增加。植酸酶添加水平超过500IU/kg的添加量时,营养成分的释放会持续提高,但单位植酸酶的营养成分释放量趋于下降。因此,超推荐水平添加植酸酶,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β-葡聚糖酶和戊聚糖酶能有效地降解饲料中某些饲料原料所含有的β-葡聚糖和戊聚糖,这两种水溶性非淀粉多糖是抗营养因子。这些抗营养因子能结合大量的水分,使消化道流体的黏度增加,降低营养底物与消化道内源酶的作用,致使营养成分的有效利用率下降。β-葡聚糖酶和戊聚糖酶添加在玉米-豆粕型含抗营养因子较少的日粮中,对动物的生产性能改善作用不明显;添加在以黑麦、大麦、小麦为主的日粮中和含非常规饲料原料较多的日粮中,对动物的生产性能改善作用较大。同一添加量随日粮中非常规饲料原料含量的增加,改善作用更趋明显;同一日粮随酶添加量的增加,改善作用也更趋明显,但添加剂一定量后单位酶的改善作用效果下降。无论选用何种饲料原料,超量添加β-葡聚糖酶和戊聚糖酶经济上也都是不合算的。总之,欲配制最低成本的日粮,应将酶制剂成本纳入配方成本计算。
3 应使用最为经济的酶制剂
目前,市场上酶制剂的价格不一,有的价格较高,有的价格很低,使用哪一种酶制剂经济上更合算是养殖企业感到为难的问题。酶制剂价格不一的原因与企业生产投入有一定的关系。有些企业技术投入很少,能在较大程度上压低成本,但由于过于注重降低成本,产品的单位酶活低,添加这种酶制剂效果不明显,用户最好不要用这种酶制剂;有的企业非常注重技术投入,大量使用进口设备和技术,生产的产品外观很好,添加量也小,但由于技术投入高,产品的价格很高,使用这种酶制剂增加了成本,不完全适合养殖企业使用。因此,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产品成本较低的酶制剂最适合养殖企业使用。如果用数字衡量,应该是达到必要质量指标的同时,价格比较低的产品最好。如果企业给出的酶活等技术指标可信,通过计算可以判断哪一种产品的质量好;但如果提供的技术指标不可信,则需要检验或试用才能判断。
4 畜禽日粮加酶配方如何计算
加酶日粮有效营养改进值(ENIV)体系应用的最重要方面是加酶畜禽日粮配方计算,通过使用饲料原料的ENIV值,可以直接进行配方的计算,使酶制剂应用可以操作及量化。
举一具体的计算方法的例子,某肉鸡日粮配方为玉米65%、豆粕22%、菜籽粕5%、小麦麸4%、预混料4%,不添加酶制剂的情况下,玉米、豆粕、菜籽粕和小麦麸的代谢能分别为13.46、9.82、7.11、6.81MJ/kg,日粮配方的代谢能为11.54MJ/kg。如果使用专门的酶制剂,玉米、豆粕、菜籽粕和小麦麸的代谢能ENIV值分别为209、271.7、606.1、418kJ/kg,即玉米、豆粕、菜籽粕和小麦麸的总代谢能(原来代谢能+代谢能ENIV值)分别为13.67、10.09、7.71、7.23MJ/kg。以这一总代谢能(原来代谢能+代谢能ENIV值)重新计算配方,可以得到一新的日粮配方:玉米62%、豆粕21%、菜籽粕6%、小麦麸7%、预混料4%。新配方的总代谢能(原来代谢能+代谢能ENIV值)为11.56MJ/kg。新配方的玉米和豆粕比例降低,而菜籽粕和小麦麸的比例提高,使用了更多的非常规饲料原料,一般情况下可以降低了配方的成本。同样,也可以考虑蛋白质的ENIV值,并用于日粮配方的设计和计算。
5 如何根据说明书判断酶活指标
酶活指标是当前困惑养殖户的一大难题。不少企业的产品说明书酶活指标很高,有的综合酶活每克超过8万酶活单位,有的甚至超过十几万酶活单位,但也有不少企业的综合酶活只有几千酶活单位。经过对企业的酶制剂实际检测发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是企业产品的酶活含量有巨大差别,而是由于目前我国对饲料用酶的酶活没有统一标准,酶活定义由企业自定,有的企业采用或参考原轻工业部的标准,采用这一标准综合酶活一般在10 000U左右;有的企业修改了这一标准,采用了更低的计量单位,同样产品的酶活标量可以高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由于目前多数企业不提供酶活的检测标准,仅从说明书的酶活标量上难以判断产品的实际情况,给用户正确判断产品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建议我国饲料主管部门尽快统一酶活标准,以帮助用户判断酶制剂的实际作用效果。
6 酶制剂在养殖上的应用效果
有的用户曾反映使用酶制剂后效果不明显。经过深入了解后,发现以下几个使用上的问题:①使用酶制剂的针对性问题。部分用户,特别是部分中小用户为了减少麻烦,只用通用酶制剂,没有考虑针对不同动物的不同生长阶段问题,这样使用效果不好,如仔猪断奶后,由于应激等原因可导致消化道的内源酶活性和分泌量降低,从而影响仔猪的消化能力,此时添加蛋白酶、淀粉酶,其作用很明显,不但能促进仔猪的消化吸收,而且也有助于防止腹泻;但生长肥育猪消化能力较强,饲料中纤维素的含量高,饲喂时就应该减少蛋白酶,提高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等的含量,即只用一种复合酶不能适合猪在不同时期的需求。②加工环节问题。酶制剂发生催化作用的温度是39℃左右,而饲料制粒时的温度往往超过75℃,由于多数酶制剂企业生产时采用了能耐受一定高温的菌种,短时间的高温影响不大,但如果制粒时温度过高,高温时间又过长,会严重影响酶制剂的使用效果。③使用方法问题。为了提高酶制剂使用的经济效益,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后需要相应调整饲料配方。由于酶制剂能够提高畜禽的消化吸收能力,通过调整配方可以达到新的平衡,也降低了生产成本。试验表明,仔猪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后,可以相应增加豆粕,用6%的乳清粉和2%的鱼粉替代10%的乳清粉和4%的鱼粉的饲料,仔猪的生产性能有所改善。又有试验证明,添加酶制剂后在肉鸡的玉米-豆粕型饲料中降低3%的能量和5%的蛋白质量,肉鸡生长正常,经济效益提高。调整饲料配方可以使酶制剂发挥其效益,但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技术,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使用效果。
7 酶制剂与添加剂的配合使用
当前,饲料中使用的添加剂很多,在酶制剂使用上,如何配合使用这些添加剂是部分用户遇到的问题之一。主要有酶制剂与活菌制剂能否配合使用以及酶制剂与抗菌素能否配合使用等问题。据介绍,活菌制剂中含有大量的有益菌,添加到饲料中有促进动物对营养成分消化吸收的功能,与酶制剂的作用类似。但活菌制剂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动物肠道的有益菌从而减少腹泻等疾病,与酶制剂的主要功能不同。两种产品配合使用效果较好。同时,抗菌素的使用不会影响酶制剂的效果,也可以与酶制剂同时使用。但抗生素能杀灭活菌,不能与活菌制剂同用。
8 使用酶制剂应注意的问题
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部分企业酶制剂的说明书内容不全,所以提醒有关用户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在使用的蛋白酶大量接触皮肤时,应尽快用清水冲洗;②酶制剂本身是一类蛋白质,影响蛋白质活性的任何因素都会影响酶制剂的活性。酶制剂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当温度高到一定程度时,又使酶制剂变性而丧失活性。一般酶制剂活性的最适温度为30~45℃,超过60℃时酶制剂就会变性而丧失活性;③pH值对酶制剂活性也有影响,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酶制剂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活性最高,一般酶制剂活性的最适pH值接近于7(6.5~8);④碘醋酸、高铁氰化物和重金属离子等可与酶制剂的必需基团结合或发生反应,从而使酶制剂丧失活性;⑤酶制剂的生物活性随储存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宜随用随购,如无特别的需求,不宜大量及长时间存放;⑥单胃动物使用酶制剂效果明显,而反刍动物使用酶制剂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反刍动物的饲料中可不考虑添加酶制剂。
(编辑:王 芳,)
陈自峰,山东省沂南县畜牧服务中心,畜牧师,276300,山东沂南。
收稿日期:2006-05-21 |